400-011-8885
手机号:
验证码:
意向课程:
请选择
您的称呼:

考研政治马原考什么? 考研政治马原常考6大原理及方法论介绍

2025-01-29

一、考研政治马原考什么

1.马原考什么: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恩格斯:马克思“两大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①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分类和总结,他的思想很庞杂。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分类和总结,指出马克思有两大理论贡献,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这两大理论贡献。

②唯物史观(马哲):唯物史观即介绍马克思的哲学观,简称马哲。

(2)恩格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人想要研究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任何一本书想要介绍哲学离不开的问题。

②介绍唯物史观实质上是介绍马克思的哲学观(马哲),故介绍马哲不能仅介绍唯物史观,必须先介绍马克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指意识,存在指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翻译的原话,我们不能改,要尊重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实质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性和同一性。

(1)第一性(两个派别):唯物论和唯心论。物质意识何为第一性,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到底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这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①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存在是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唯物论。

②唯心论: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意识是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是唯心论。

(2)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指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根据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

①同一性:如我眼前有个平板,平板是物质、是存在,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我看到这个平板,它在我的头脑中有反映、有印象,我头脑中对平板的反映是思维、是意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指我头脑中对于现实存在的平板反映与现实存在的平板是不是一样,我能不能正确认识这个平板。

③可知论:指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能够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如果具有同一性,我头脑中的平板与现实的平板一样,则我能正确认识这个事物,二者没区别,是可知论。

④不可知论:指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不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不管我头脑中对这个平板多么深刻,我头脑中对平板的反映和现实的平板有差距、不一致,是不可知论。

3.唯物史观(马哲):

(1)马克思是唯物论者,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是可知的,马克思指出“世界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说明马克思是可知论者。

(2)认识论:马克思属于认识论中的可知论者。马哲包括三个部分,即唯物论、认识论、唯物史观。

①唯物论和认识论属于马克思对基本问题的回答。

②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③辩证法:在考试和生活中非常重要。

4.毛泽东:哲学史上“两个对子”,即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对子:指对立的思想或对立的观点。“两个对子”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原话,不能改。

(2)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

①联系:指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如:你是故宫博物院院长,有个小女孩想开车去兜风,她说我爸爸是某某人,该院长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打狗还要看主人),就让她进去了。

②发展: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斗破苍穹》中有句话非常有名的话,“莫欺少年穷一句话”,少年虽然很落魄,但他将来会考上研究生、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③全面:指既看到好的、也看到坏的,既看到大的、也看到小的。如:抗击疫情中,有些地方的红十字会、某些官员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的主流还是很好的,中国政府公正透明,故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2)形而上学:是辩证法的对立面,指孤立、静止、片面。“形而上学”的含义很多,老师这里仅讲解马哲范围内的“形而上学”。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①比如:早餐可以吃豆浆、豆花,这是一个对立。可以吃甜的和咸的豆浆和豆花,是另一个对立。第二个对子从属于第一个对子,我可以吃甜豆浆/甜豆花,也可以吃咸豆浆/咸豆花,但糖和盐的对立从属于豆浆和豆花的对立,不可能单独吃糖和盐。

②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辩证法从属于唯物论。

  5.剩余价值(马政经):指资本家是如何赚钱的。

(1)资本家赚钱不是指流通领域的赚钱(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而是指生产领域不断地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根本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

(2)诞生:纵向角度,资本主义从诞生那一刻起,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肮脏的血液。

(2)发展:资本主义后期虽然有所变革,但其剥削的本质始终未改变。

(3)马政经是纵向的角度(诞生、发展)揭露资本家的邪恶,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6.唯物史观、剩余价值:

(1)唯物史观(马哲):对立的观点是唯心史观。

①唯心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要么靠英雄人物(如救世主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推动历史发展)、要么靠神、上帝推动历史发展。

②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只能靠人民群众。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解放我们只有靠我们自己。故历史的发展只有靠工人自己解放自己,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2)剩余价值(马政经):本质是批判资本家的剥削性,资本家太邪恶,不断地剥削工人阶级。

7.科社:由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推出科学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应该推翻资本主义,进入到更好的社会主义社会。

(1)诞生:纵向角度,指社会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光明的、先进的、伟大的。

(2)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尽管曲折,但必将发展到共产主义。

8.总结: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政经(诞生、发展)、科社(诞生、发展)。

(1)第一章:导学。

(2)第二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第三章:认识论。

(4)第四章:唯物史观。

(5)第五章:资本主义的诞生。

(6)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

(7)第七章:社会主义的诞生。

(8)第八章: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考研政治马原常考6大原理及方法论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原理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

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原因和结果✦

1、原理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4)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5)原因与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2、方法论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本质和现象✦

1、原理

1)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假象作为现象也表现本质,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2、方法论

1)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3)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可能性和现实性✦

1、原理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表现在:

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②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2)理解可能性区分几种情况:

①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

②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③要分清在多种可能性中,依照对人是否有利标准划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我们应当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辩证的否定观✦

1、原理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4)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2、方法论

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量变和质变✦

1、原理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方法论

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③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考研政治考察科目是五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中特)、近代史纲要(史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上文小编为大家分享了考研政治马原考什么?考研政治马原常考6大原理及方法论。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备考百科
暂无数据
备考资料
更多
暂无数据
课程推荐
暂无数据
免费预约试听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您的称呼:
资料下载
手机号:
验证码: